陈思诚的暑期档新作《恶意》,以其层层反转的剧情,在影院掀起一阵热议。不同于前作《消失的她》的悬疑烧脑,《恶意》更像是一部对当下社会阴暗面的精准剖析,其带来的震撼远超单纯的娱乐观感。影片中每一个情节,都令人脊背发凉地联想到现实中血淋淋的案例,仿佛现实本身就是一部更残酷的电影。
影片中,抗癌女童静静母亲尤茜的网络筹款,引发了对善款去向的质疑。这看似简单的疑问,在现实中却有着无数个令人发指的答案。例如,2020年曝光的春蕾计划善款挪用丑闻,这个自1989年起运行近30年,累计筹集21亿元,资助超过369万名贫困地区失学女童的项目,却因“一帮一助学”项目中出现大量男生而引发信任危机,专款专用的承诺瞬间崩塌。 更令人震惊的,是近期发生的“道禄案”。48岁的吴兵(“和尚爸爸”),自2012年起以救助孕妇和弃婴为名,敛财千万,31名儿童的真实处境在警方查封涉案财物后才浮出水面,慈善外衣下的赤裸贪婪令人触目惊心。 此外,2018年白血病男孩小马的20余万捐款被母亲卷走,也成为了许多类似悲剧的缩影。无数受害者因身边人的贪婪,失去救命稻草,陷入绝望的境地。
展开剩余72%电影中尤茜最终选择跳楼的情节,与2023年武汉小学生校园意外事件中母亲的悲剧遭遇几乎如出一辙。这位母亲因在网络上遭受铺天盖地的恶意攻击,最终选择结束生命。 影片中护士李悦被网暴、个人信息泄露的情节,也与现实中的网络暴力事件高度重合,例如去年百度副总裁谢广军女儿“开盒”事件便是典型案例。 而影片中记者叶攀对舆论的操控,则与2024年“胖猫”事件异曲同工。21岁的“胖猫”轻生事件中,其姐姐利用编造的文案和直播操控舆论,将矛头指向死者女友,这充分暴露出流量经济下舆论的扭曲与可怕。
《恶意》并非简单地谴责某一方,而是揭示了一个更加复杂且残酷的真相: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加害者或受害者。影片的三重反转,是对观众先入为主判断的无情嘲讽,如同现实中那些被情绪裹挟、真相被淹没的舆论事件。 道禄案受骗的民众,春蕾计划受损的女童,以及无数众筹诈骗的受害者,他们的遭遇都警示着我们:善意可以被利用,慈善可以被玷污。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悲剧背后往往都有流量经济的推波助澜。《恶意》中老板的那句“谁会在乎真相,流量就是钱”,精准概括了当下自媒体的乱象。为了流量,真相被扭曲,无辜者被推向深渊。
《恶意》的片尾字幕缓缓滚动时,我们或许都应该扪心自问:在那些曾经刷屏的热点事件中,我们是否也曾不假思索地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是否也曾在义愤填膺中成为传播恶意的帮凶?陈思诚用这部商业悬疑片,为我们映照出了这个时代最残酷的镜像,那些看似遥远的新闻,其实近在咫尺。 当下一次热点事件来临时,我们是选择理性思考,还是继续充当情绪的传声筒?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价值,更是这个时代最迫切需要的反思。因为现实中没有“卡”,没有“重来”,那些被恶意吞噬的生命,永远不会回来。 《恶意》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年代,谨慎使用善恶,谨慎言语,这才是对网络时代最好的负责。
"
发布于:上海市创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