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杭州的AI技术沙龙上,认识了搞外贸数据服务的刘志明。
他公司做跨境电商选品分析,要处理中、英、日、德四路语文的数据,最近新上的东南亚业务又要加上泰语和越南语。
用他的原话说:“20个人的团队,光翻译外包每月就得炸掉八万块。”
转机出现在今年三月。
他在朋友推荐下试用了优采云的多语种内容生成系统 。
按操作后台指引,先在“任务目标”里输入"户外露营装备趋势",接着在“深度原创”模块打开“翻译为其他语言”选项,勾选英语、日语、泰语三项目标语言。
展开剩余59%关键的是在“附加要求”框里填了"数据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品牌名统一保留英文原词"——这步是老刘后来说的细节,如果偷懒就会翻译出"北面"而不是"The North Face"之类的笑话。
有意思的是头次测试。
他特意选了"防水系数5000mm"这种专业参数文本,系统生成日文版时自动把单位转换为"5メートル防水",还在泰语版里用了行业熟词"ยางนำเข้า"(进口橡胶)。
老刘扶着眼镜反复核对,查到这是系统通过"内容指纹比对"调用了东南亚分站的历史数据。
最牛的当数云端运行功能 。
凌晨三点他爬起来看后台,发现系统按设置的"每小时原创文章数"自动生成了20组稿件,连配图都用AI匹配了当地色系——英文用蓝底图表,泰语配上了传统纹样边框。
现在他团队裁掉三个专职翻译,腾出人力专攻越南市场,上个月刚签下两家户外品牌的数据分析订单。
前几天他发朋友圈晒新招的两个应届生,配文"以前三个人处理的德语数据,现在AI半小时跑完连带出可视化报告"。
下面有人问软件,他回复得特别官方:"优采云,能把‘男子河道赶海1个月捡上万鞋花’这种热搜,30秒给你转成带营销味儿的七个语种" 。
从事国际业务的网友可以试试,建议先验证这个场景:用行业白皮书当参考资料,让系统生成三种语言摘要。
要是连行业黑话都能准确转换,那基本就能解放翻译成本了。
发布于:江苏省创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