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不是拥有太少的人,
而是渴望更多的人。
-
塞涅卡
消费降级之后,你是否会产生关于生存的焦虑感?
有些人被逼得务实,有些人主动接受了在“精致穷”,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在物质上做减法,反而开始变成一种“苦中作乐”。
当你在生活中感到失控感,那么或许是时候通过训练心智获得内在稳定。
这本 《斯多葛练习》,可以帮你 培养“如水的野心”。
[英] 威廉·穆里根|著
鲁擎雨|译
展开剩余89%未读·行动家|出品
01
“别挡住我的阳光。”
我们拥有的东西实在太多。有物品——衣服、饰品、电器、成堆的书、运动鞋,还有需要修理或某天要拿出去卖掉的东西;也有计划——想要学习的语言、想去参观的地方、有空时会打的电话。
我们的生活,似乎正是由这些身边和头脑里的“东西”所定义的。
在第欧根尼与亚历山大大帝的会面中,这位著名的思想家仅向这位地位显赫的国王兼征服者提出了一个请求: “别挡住我的阳光。”
为什么拥有更少的东西对我们有益呢?
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不断刺激着我们无尽的欲望。社交媒体、杂志、电视和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灌输应该购买什么、如何购买的信息。
它们暗示我们,只要拥有某个特定的东西,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自我也会变得更加完整。我们渴望在生活里感受到持续的进步,而实现这个目标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买得更多、买得更贵。
一旦在年轻时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很难再改变了。我们可能会为了挣钱买东西而备感压力,也可能因购买的商品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深感愧疚,我们或许会意识到,购物并不能让我们感觉更好。
然而,为了摆脱这些感受,我们又会去购买下一件商品——寄希望于它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
所有主流哲学和宗教都认为,幸福与匮乏无关。真正的幸福是觉得自己拥有的已经足够。欲望让我们陷入不幸,忘记了就算欲求最终得到满足,获得的快乐也是极其短暂的——可能是五分钟、几个小时,甚至是几个星期,但它很快就会消退,只能在下一次的欲求中再次获得。
关于人,有一条简单的真理: 拥有的东西越多,欲望就越强烈。比如说亚历山大大帝,他从未真正满足过。
我们拥有的物品越多,就越难以意识到, 获得自由和幸福的唯一途径,其实是摆脱无尽的欲望。年轻时,我总会想:“生活不只眼前的一切,一定还有更多的东西等我去发现。”这种想法反复出现,最终变成了习惯。即使我真的“得到了更多”,我也不会感到满足,因为我的大脑只剩下一种反应模式:“生活不只如此。”
我们以为,只要得到那个东西,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无论是工作、爱情还是自我,都会让我们完全满意。但欲望就像心里的一团火,只有不断添柴,火焰才能一直燃烧下去。火越烧越旺,需要的柴也会越来越多。欲望和匮乏总是互为因果。
把火熄灭的唯一方法是停止添柴,让它燃烧殆尽。随着火势减弱,你也就不再为其所扰。
02
越想“得到”,越没有思考和感受的余地
在当前的文化中,购物行为和购物欲望是幸福的表现;我们想要的一切物品都是接近幸福的手段。
然而, 这种欲望其实暴露出了我们对自身的不满——觉得自己不够酷、不够时尚、不够与众不同、不够有创意、不够富有。
在无法满足的欲望背后,不是拥有更多东西的愿望,而是完善自我的愿望——用这些东西填补自身的空缺,让自己焕然一新,只要交钱就行。但如果只想着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们又怎么会了解真正的自我和自身的才能呢?
但如果我们改变习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情况又会如何呢?
如果我们专注于兴趣爱好或身体健康,专注于“偏好的中立事物”和四大美德所指引的幸福之路呢?
在《小熊维尼之道》中,作者本杰明·霍夫提到, 获得更多的外物并不等于进步——我们自以为囤积物品、购买商品就等于有所成就,但无论得到的是蜂蜜罐还是跑车,欲求、获得和不满足的循环并不会让我们感到更幸福、更充实。
社交媒体上的公开展示是为了博得关注,其中呈现的一切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挑选,以吸引更多的目光,因为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新的成功标志。拥有幸福的人不需要得到关注,追求关注的人不会获得幸福。
我过去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明明内心极度痛苦焦虑,但在照片上却表现得很快乐。这种伪装当然有效果,但营造“成功”的假象并没有让我真正快乐起来,因为我追逐的是错误的东西,我只想着我应该如何表现。
我们越是想着“得到”,就越没有思考和感受的余地。
有一则故事说,一名佛教徒坐在禅师面前,看着师父进行茶道仪式。然而,当他的茶杯被倒满时,他惊恐地发现师父还在继续倒茶,茶水溢出杯子,流到桌上,越淌越远。佛教徒请求禅师停下,师父停了说道:“你的头脑就如同这个杯子,要是持续不断地注入新的欲望和想法,又怎么能学到东西呢?只有去除杂余,你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们拥有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没有空间留给那些真正能带给我们快乐的事物,比如人与人的联结、学习、探索和创造力。
03
我们所需要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选择一些事物就等于拒绝其他事物。我们或许会因为错失焦虑症而冲动消费,比如,因为某双运动鞋即将售罄,或者相信它能改善生活,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其收入囊中。
然而, 每当我们在生活中加入一样新东西,我们就消灭了不拥有它的可能性——不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鞋子;不利用朋友外出的时机享受一段在家的宁静时光,或者不尝试用冰箱里那些平凡的剩菜创造出新奇的菜肴。根据直觉冲动来做决策无法塑造我们的品格,但 追求美德和“偏好的中立事物”,却能让我们避免陷入幻觉和自大,培养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我们的良好习惯。
什么是“偏好的中立事物”呢?
“中立事物”既不是恶,也不是善,例如金钱、健康、抱负、力量和技能。“中立事物”不会降低或提高生活的质量。 只有在美德的指导下善用“中立事物”,才能实现人生的幸福。
在此之下,还存在“偏好的中立事物”和“非偏好的中立事物”之分。比如说,贫穷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我们发现,贫穷会让生活变得艰难、处处受限,所以会尽量远离贫穷。反过来说,我们通常都希望活得更长,身体更健康,所以健康是一项“偏好的中立事物”。
尽管如此,在某些情况下,选择“非偏好的中立事物”反而更能彰显美德。
例如,如果我们的钱财来路不正,那么它在未来可能会妨碍甚至损害我们的利益,此时,贫穷反而是一种更明智、更勇敢的选择。
在某些情况下,“非偏好的中立事物”实际上更有好处。比如说,痛苦有时能增强我们的力量(在健身房里),或告诉我们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受伤或生病)。
人生短暂,要过上幸福、舒适和满足的生活,我们所需要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本期话题-
近两年,你买过最有意义的东西是什么?
留言区分享~
撰文|泰若克塔
封面|《睡觉的笨蛋》
发布于:北京市创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